2025-04-13 14:29 点击次数:56
朝鲜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他们自己造的原子弹和氢弹随时都能派上用场,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朝鲜已成为核强国》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2015年,金正恩在巡视改造后的平川革命遗址时发表了这番讲话。他来到这个重新整修过的历史纪念地,对在场人员表达了相关看法。这次视察活动是他对朝鲜革命历史遗迹进行考察的重要行程之一。平川革命史迹地经过翻新后,成为了展示朝鲜革命历程的重要场所。
从朝鲜开始搞核武器这事儿算起,到现在都62年过去了。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反正就是挺长一段日子了。你看看,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这核武的事儿还是没完没了,真是让人感慨啊。
那会儿朝鲜可没少被美国收拾,制裁搞得挺狠。还经历了所谓的"苦难行军",日子过得够呛。为了搞核武器,朝鲜在半岛上闹了好几回,差点就把战火点着了,局势紧张得要命。
朝鲜搞核武器这事儿,到底让他们付出了啥代价?说白了,为了整出这玩意儿,他们错过了多少机会,失去了多少东西?从经济制裁到国际孤立,再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损失。你说他们图啥?就为了手里多几张牌,结果把整个国家都搭进去了。这买卖,划得来吗?
他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搞武器,把买粮食的钱都花在买弹药上了。这就是所谓的要枪不要命,为了打仗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可以不管不顾。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拿命去换子弹,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联合国安理会2375号决议指出,朝鲜每年都要花28亿美元搞核武器研发。有意思的是,这笔钱要是用在买粮食上,完全够让全朝鲜老百姓一年都吃上饱饭。
朝鲜为啥这么死磕核武器这事儿?其实原因挺简单,说白了就是为了自保。你想啊,朝鲜觉得自己被美国和其他国家围得死死的,总觉得人家随时可能来搞它。有了核武器,就等于手里攥了张王牌,别人想动它之前都得掂量掂量。再说,这玩意儿还能在国际上给自己撑腰,说话都有底气。所以朝鲜这些年,不管别人怎么说,它就是铁了心要搞核武器,谁也拦不住。
想要搞明白这个事儿,咱们得先看看朝鲜以前是怎么熬过那段“苦难行军”的日子。那可真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时期,对朝鲜来说意义重大。现在要理解当前的情况,就不得不提那段历史,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朝鲜后来的发展轨迹。说白了,如果不了解这段过往,就很难看清朝鲜现在面临的局面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
199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朝鲜的开国元勋金日成去世了。这个消息让整个朝鲜陷入了深深的哀伤之中,大家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感。
苏联一垮台,朝鲜立马就遭殃了。以前能拿到便宜石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下可把朝鲜给坑惨了。要知道,朝鲜这国家全靠外面给它供应能源,现在突然断了来源,简直就像被人扔进了冰窖,那叫一个惨。
朝鲜热电厂因为没油烧,只能被迫停工,这事儿一发生,朝鲜人说的那个"苦难行军"就正式开始了。
朝鲜街头随处可见饿死的人,主要原因是他们拿不到足够的粮食配给。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很多人就这么活活饿死了。粮食不够吃,政府发的配给也满足不了需求,导致大量朝鲜人直接饿死在路边。
《脱北外交官太永浩》里提到过这么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他在平壤郊区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小姑娘傻愣愣地站在那儿,盯着自己已经饿死的妈妈,整个人都麻木了。
1997年那会儿,朝鲜的咸兴市出了大事儿,粮食不够吃,老百姓直接上街抢粮。看着这么多朝鲜人因为吃不饱饭都快活不下去了,金正日心里明白,国家已经到危急关头了,他不能再干坐着,必须得采取行动。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那会儿起,朝鲜就一直被美日韩的军事力量虎视眈眈。面对这种局面,金正日干脆豁出去了,直接把核武器当成了维护朝鲜稳定的杀手锏。在他看来,这玩意儿就是能让朝鲜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他直接撂下话说了:
"饿肚子还能凑合,没子弹可就完蛋了",靠着这种"核弹第一"的指导思想,朝鲜走上了以核武为重的军事优先道路。他们搞起了所谓的"先军政治",把发展核武器当成了头等大事。
根据相关记录,朝鲜在1990年代那会儿,军队的花费占了全国GDP的25%还多。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当时的军需部长金一哲在日记本里写得明明白白。
"三个道党委来要粮食,我都给推了。上头有令,得先把导弹部队的伙食给安排妥当,其他都得往后靠。"
朝鲜的土地上,饥荒肆虐,饿死的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他们手里握着枪,靠着核武器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种对比,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朝鲜那帮掌权的,二话不说就选了第二条路。哪怕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因此丧命,他们也不在乎。从1994年到2025年,整整三十年,他们的"宁要子弹不要面包"这一套,从来没变过。这帮人铁了心要这么干,就算饿死人也无所谓,真是够狠的。
朝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可真是够呛,全因为领导人的那套极端想法。刚开始那会儿,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大家整天就为了一口饭发愁,生活简直就是在死亡线上来回晃悠。
事情一下子就变得不可收拾了,局面彻底失控。各种问题接二连三地冒出来,完全超出了预期。原本的计划被打得稀巴烂,整个情况急转直下。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开始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大家措手不及,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017年,朝鲜搞完第六次核试验那会儿,连一向把它当"铁哥们"的中国也坐不住了,不得不摆出一副强硬的态度。这事儿一出,中国再想装没事人也难,该表明立场的时候还是得表明立场。
最近北京对《中朝友好互助条约》的官方解释有了微妙变化。这次朝鲜因为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可中国外交部的反应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他们没有直接表态支持朝鲜,而是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这份协议的核心目标就是确保这片区域能保持稳定安宁。说白了,就是想方设法让这儿别出乱子,大家都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它主要管的就是怎么让周边国家别掐架,尽量和平共处。说白了,这份文件就是冲着维持和平去的,想让大家伙儿都消停点儿。它的根本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这地方的和平局面给稳住。
中国对朝鲜拥有核武器这件事,态度一直都很明确。它可不是随便跟着别人走,而是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这事儿上,中国向来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改变。
尽管疫情导致两国边境关闭,但真正让经济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还是朝鲜坚持搞核试验引发的国际制裁。说白了,边境封锁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让经济受重创的,是核试验带来的那一连串经济制裁措施。
朝鲜最近经济状况不太乐观,主要原因是他们和中国的贸易量明显下滑。这直接导致朝鲜国内的日子变得特别不好过,各种物资都开始紧张起来。从数据来看,中朝之间的商业往来大幅缩水,对朝鲜的冲击相当大。现在朝鲜那边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艰难,大家都在想办法渡过这个难关。
苏联一倒,朝鲜可就惨了。以前他们从中国进口的石油占到了总进口量的83%,简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可现在呢?一个月下来,朝鲜只能拿到可怜的三万吨。这点油还不够塞牙缝的,连他们战备油库的一个小角落都填不满。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看好的新义州特别经济区,现在情况可不怎么样。中朝关系一降温,那些搞中朝贸易的中国国企就纷纷撤资走人了。结果呢,就剩下一堆盖到一半的楼群,孤零零地立在那儿,看着挺扎眼的。
丹东这边可不一样了,就在鸭绿江对面,中国海关一发布禁令,原本排着长龙的中朝货车直接少了一大半,差不多得少七成。以前那些来来往往的货车,现在都见不着几个了。
东西少了,价格就蹭蹭往上涨,这就是供需关系出问题最明显的表现。
到了2024年,平壤的老百姓走在街上突然发现,那些便宜又好用的中国货全都不见了。现在满大街摆着的,都是价格贵得离谱的俄罗斯罐头和阿拉伯药品。这些新来的东西,价格至少比以前的贵了五倍,包装上还印着俄文和阿拉伯语,看着特别扎眼。
面对物资短缺和物价飙升的双重压力,朝鲜的医疗系统最先暴露出问题。平壤红十字医院的院长朴尘贤毫不避讳地指出:
手上的抗生素储备只够用三个月了,更麻烦的是,咱们这儿九成的医疗设备都得靠中国提供的高精尖零件才能正常运转。
新冠疫情让这个问题变得特别突出。这段时间里,大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难搞。本来就不容易处理的状况,现在更是雪上加霜,完全暴露出来了。
在朝鲜的黑市上,一支头孢的价钱能顶得上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家子人要干六个月的活才能挣到。那时候,这种药在黑市上简直比黄金还贵,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2023年朝鲜搞了次火星18洲际弹道导弹试射,这下可好,美国和韩国立马加大了制裁力度。结果呢,朝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艰难了。本来就不容易,现在更是雪上加霜,生活水平一个劲儿地往下掉。
2023年,脱北者金美善公布了一段手机视频,画面里平壤黑市上有个摊主在卖面粉,一袋要价差不多250块人民币。要知道,这个价钱对朝鲜中学老师来说,可是得勒紧裤腰带整整三个月不吃不喝才能攒够。虽然这段视频可能有抹黑朝鲜的嫌疑,但确实反映了当地的物价水平。
朝鲜搞核武器这事儿,最要命的还不是眼前这些麻烦。老百姓饿肚子还能扛一扛,可工厂要是没了石油,那可真是一天都撑不下去。机器一停,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得跟着瘫痪,这事儿比挨饿可严重多了。
朝鲜东北部的清津可不太平,国际制裁一搞就是8年,直接让金策钢铁联合企业歇菜到现在。这厂子可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一停工,整个城市都跟着遭殃。
这座曾经一年能产出300万吨钢材的工业巨人,现在只剩下那些布满锈斑的传送带在空气中慢慢烂掉。厂长崔明哲的笔记本里,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家工厂是怎么一步步荒废的:
2017年那会儿,厂子里还进了12万吨焦炭呢,可到了2024年,这数字直接掉到0.7万吨。再看看车床刀具,库存从3.2万件一下子缩水到连500件都不到。
事情变得更糟了。作为工厂技术主要来源的中国鞍钢集团,由于朝鲜搞核武器这事儿,从2022年起就停掉了对朝鲜的技术支持。要知道,这种技术援助可是整整持续了60年呢。
朝鲜工业的衰退在金策钢铁联合企业的停产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从2016年到2023年,这个国家的制造业设备使用率大幅下滑,从61%直接掉到了17%。特别是半导体行业,现在已经完全停摆了。整个情况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朝鲜工业体系的全面崩溃。
九十岁的工程师李炳浩,这位"千里马运动"的参与者,看着眼前的情形直摇头:"现在工厂里连焊条都成了宝贝,年轻人连铣站长啥样都不认识,更别说会用了。"
朝鲜靠着手里那几十颗核弹,真能如愿以偿吗?虽然看起来形势挺严峻的,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他们搞这些核武器,说到底不就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嘛。可问题是,光有这些家伙事儿,就能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了吗?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
平壤方面老说他们搞核武器是因为美日韩在军事上给他们施压,所以他们就铆足了劲研发"大浦洞"和"火星"这些远程导弹,还隔三差五就试射几发。
朝鲜搞核武器和导弹试验这事儿,可能完全没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2022年那次导弹飞过日本上空后,中韩之间因为“萨德入韩”闹僵了五年的关系,反倒有了转机。
朝鲜接连不断的导弹试射意外地改变了局势,结果2024年那会儿,中韩两国头一回搞了个副部级的外交安全"二加二"对话。这一下子就让两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信任感蹭蹭往上涨,关系拉近了不少。
2024年3月,中日韩这仨国家搞了个新合作,叫"东北亚能源共同储备机制"。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个时间点,朝鲜却没能加入RCEP这个涵盖近40亿人口的大圈子。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一边是三国抱团搞能源合作,另一边朝鲜却被晾在RCEP门外,形成了鲜明对比。
朝鲜死抱着核武器不放,结果非但没捞到梦寐以求的国际话语权,反而把自己搞成了21世纪的一座"辐射孤岛"。这招棋走得实在是臭,让他们彻底跟时代脱了节,在国际舞台上越混越惨。
朝鲜搞核武器搞了十多年,到2023年手里应该攒了不少核弹头。不过,被国际社会制裁再加上一直搞先军政治,结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1990年还惨,人均GDP连那时候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金正恩去朝鲜新建的卫星控制中心考察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用掉朝鲜那么多外汇搞出来的洲际导弹,要是换成粮食的话,说不定能让全国的孩子都不饿肚子。
作为朝鲜的最高掌权者,金正恩心里其实很清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继续搞核武器,最后变成个被时代抛弃的"活化石"国家;要么就得想别的出路。这局面他比谁都明白,毕竟朝鲜的未来就握在他手里。
可能成为改革开放后东北亚地区的一颗"新星",在这一片区域实现富裕与昌盛,真正懂得"核武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道理。
这期内容参考了这些资料:
[2]潘莹深入探讨了朝鲜核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这位学者系统梳理了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从早期阶段到当前态势,全面分析了其核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不仅回顾了历史进程,还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为理解朝鲜核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该研究为我们把握朝鲜核政策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林昌在《对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策略的思考》这本书里,详细探讨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他分析了各种可能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和国际合作。王林昌强调,单靠军事手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多边谈判和对话来达成共识。他还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朝鲜的监督和核查,确保其遵守无核化承诺。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朝鲜半岛无核化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路。
#百家说史#